隋唐五代萧氏十一相和诸萧氏的迁徙

首页    隋唐五代萧氏十一相和诸萧氏的迁徙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隋唐五代萧氏是齐梁萧氏皇族的延续。如果说南朝萧氏多皇帝,那么隋唐五代尤其是唐代则是萧氏出宰相最多的时代。隋唐五代萧氏共出十一位宰相,有唐一代占十位,而萧警一系有宰相九人:萧踽相高祖、太宗,萧嵩相玄宗,萧华相肃宗,萧复相德宗,萧傀相穆宗,萧寅相懿宗,萧傲、萧遘相僖宗,五代后梁宰相萧顷。还有中宗、睿宗朝宰相萧至忠,宣宗、懿宗朝宰相萧邺。这些宰相之中更有父子,如萧嵩、萧华与萧寅、萧遘。一朝一姓十人,一族九世居相位、掌大权的局面确实是古今未有。另外萧氏宗族还与皇室结亲,有驸马数人,官拜九卿、刺史的更是不计其数。

    隋唐五代时期特别是唐代,萧氏家族的兴盛,究其原因有三点。首先,政治上的原因,皇族的血统。萧氏尤其是兰陵萧氏在南朝齐、梁两朝成为帝王之家后,登上了中国权力的最高峰,为其家族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在家族的承传绵延过程中,兰陵萧氏极为重视家族文化和门风家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家族文化和家风传统。萧氏家族的门风与家法,体现了这个家族特有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是这个家族经久不衰的根基。第三,萧氏家族从北周开始逐渐融人到关中集团之中,是奠定其在隋唐政权中地位的重要因素,也是保证萧氏家族在这一历史时期繁盛的原因之一。

    在这一时期,萧氏的迁徙与以前尤其是魏晋南北朝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别。此前,萧氏的迁移是单向的,主要是由北而南,其中以兰陵萧氏最为明显。此时,则是双向的,沿着南北两个方向进行:北方,主要迁移定居于陕西和河南;南方,则主要集中在皖南徽州、江西和福建地区。

    迁移定居于陕西,主要是长安及其附近,这与当时长安的政治中心密不可分。开皇二年(582),隋文帝纳后梁皇帝萧岿之女为晋王妃,年仅九岁的萧塥送亲长安,从此,萧踽及其后裔留居长安。隋开皇七年(587)八月,隋文帝征后梁主萧琮入朝,萧琮率宗族、大臣二百余人赴长安,也一去未返。后来,唐代萧氏宰相世家大都定居在长安及其附近地区,构成今日陕西萧氏的远祖之一。

    迁居河南,是萧氏北移的又一主要方向。这一时期,萧氏向河南地区的徙居最终促成了萧氏"河南堂?的确立。现在许多萧氏族谱以河南为堂号。"河南堂"是何时出现的,至今尚无定论,春秋?秦代?汉代?众说纷纭,但却拿不出一个可*的证据。但是唐代萧氏"河南堂"确立应该不会有疑问,许多记载都可以说明这一点。

    萧颖士,南梁鄱阳王萧恢的七世孙,后徙居河南颍川(今河南许昌),在其祖父萧晶时籍贯就标为颍川,到他本人及其子萧存时,都自称河南人,同时代的人也这样认为。鄱阳王萧恢的另一位七世孙萧听也世居河南,至少说明南梁萧恢的后裔中已有很大一部分移居河南。穆宗朝宰相萧倪,退休后,家居于洛都(今河南洛阳),为躲避岁时请谒,隐居于济源县(治所在今河南济源)王屋山下的别墅,逍遥于山野之间,以啸咏穷年。再如萧举、萧俱兴、萧子昂都自称是河南安阳人;五代的萧希甫宋州(治今河南商丘)人等等,这里不再逐一列举。

    另外从这一时期大量萧氏人物的墓志铭中也可以看出,河南已被普遍认为是萧姓的郡望之一。由此可以断言萧氏"河南堂"这一时期已完全确立。

    往皖南、江西、福建等方向迁徙的萧氏,除南兰陵萧氏外,还有一部分中原萧氏,如今日福建萧氏大部分是由河南光州固始迁来。中原萧氏南迁,主要原因仍是逃避战乱。在唐中期的安史之乱以及后期的农民大起义中,北方都有大量萧氏家族迁居南方。徽州新安萧江氏的祖先、萧遘的第二个儿子萧祯就是为躲避唐末战乱而退隐歙县黄墩,并改姓"江",其后裔萧江氏在皖南、江西一带繁衍,并成为当地的大族。再如福建泉州《霄霞萧氏宗族谱》和惠安《萧厝萧氏族谱》都称,其始祖为刺史萧曦,在唐僖宗中和元年(881)迁居福建。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一带的萧氏也产生于这一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2021年9月24日 00:16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