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南兰陵萧氏的迁徙之途
南渡后的一段时期内,兰陵萧氏家族并不显赫,有史可考,齐、梁萧氏皇族的始祖萧整仅是个淮阴令,而其子锫只是北府兵主帅苟羡的一个“参军”。但是进人南朝以后,历史发生了变化,萧氏家族的命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是曲阿萧氏凭借萧文寿成了刘宋的皇亲国戚,登上了刘宋的政治舞台;到了刘宋末年,武进萧氏在曲阿萧氏的拉扯和自身的努力下迅速崛起,并最终加冕称帝,先后建立南齐和梁政权,登上了中国权力的最高峰。此时的兰陵萧氏作为南渡“侨姓”之一,已足以与王、谢、袁等大族并列,成为四大家族之一。
由于处在特殊的地位和优越的环境之中,南兰陵萧氏,特别是齐梁萧氏皇族人才辈出,不仅在南朝文化史上独领风骚,就是在整个中华历史文化的长河中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父子齐名、兄弟比肩,其成就表现在文学、史学、宗教、书法、绘画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若是没有兰陵萧氏家族的参与,这一时期的文化将会呈现何种面貌,实在难以想象。当然这种家族的兴盛,却不是整个萧氏的兴盛,而只是兰陵萧氏的兴盛,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南兰陵萧氏,其他各支萧氏在这一时期并没有闪现多么耀眼的光辉。
然而,命运之神总是公平的,她虽然让南兰陵萧氏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并使其在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上出尽了风头;但是她也给南兰陵萧氏留下了无限的遗憾,齐梁两代加起了没有超过八十年(仅七十九年),而且兄弟父子为争夺权力,相互残杀的事件层出不穷。侯景一乱,萧氏皇族后裔更是死的死、亡的亡。至梁朝灭亡,南兰陵萧氏皇族在历史上仍有一定影响的仅剩下昭明太子萧统子萧警一支。
这一时期,萧氏家族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在不断地向南方其它地区迁移、扩散,即做官和逃避战乱。
齐、梁时期,萧氏皇族成员因外出做官而开始散居南方各地,特别是梁武帝时期。梁武帝曾将兄弟子侄派往梁辖境内的各重要地区镇守,有的甚至一去就是数十载,其家属乃至后裔支族往往在当地定居。如梁武帝六弟临川靖惠王萧宏,从天监二年(503)任扬州刺史,至普通七年(526)去世,在扬州经营了二十余年。武帝第七子元帝萧绎,自普通七年出任荆州刺史,迁居湖北江陵(今湖北荆州市江陵区),直到承圣四年(555),江陵被西魏攻陷,其家族在江陵定居长达三十年之久。武帝第八子武陵王萧纪,大同三年(537)被任命为都督益梁等十三州诸军事,出任益州刺史,徙居四川成都,直至承圣二年(553)七月,萧纪及其子萧圆照兵败被杀,益州被西魏攻破,其家族在成都居住也有十七年之久。再如昭明太子萧统第三子、岳阳郡王萧警,先为雍州刺史,据有襄樊地区数年。太清三年(549)投降西魏。西魏在承圣四年夺取江陵后,便在江陵扶持萧餐称帝,建立后梁政权,萧餐死后传子萧岿,萧岿又传子萧琮,一直延续到隋开皇七年(587),萧警及其后裔在江陵居住了三十三年,其家族在湖北江陵应有一定的规模。
当时南朝的各个重要城市,如京口(今江苏镇江)、吴郡(治今江苏苏州)、晋陵郡(治今江苏常州)、吴兴、会稽(今浙江绍兴)、郢州(治今湖北武汉)、雍州(治今湖北襄樊)、湘州(治今湖南长沙)等等,都有萧氏皇族支系家族的身影。他们出阵地方,在地方繁衍,甚至是定居,遂成为地方萧氏新家族的开创者。
躲避战乱也是萧氏皇族迁居它地的一个重要原因。相对于其他朝代而言,南朝战乱频繁。那时南北对峙,不仅南方与北方经常发生战争,统治集团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征战不已。如齐明帝萧鸾夺取政权后,为了巩固帝位,对高帝萧道成、武帝萧赜的子孙大加杀戮。高帝的十九个儿子当中除去已死的十二人和过继他人的一人外,剩余的六人全部被害;武帝也有十五子被明帝所杀,整个南齐萧氏皇族有三十多人被萧鸾杀戮。侯景之乱以及后来的梁武帝诸子夺权,梁萧氏皇族后裔也多被杀害。这种残忍的杀戮在萧氏皇族后裔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极为恐惧的情绪,使他们终日感到命运的岌岌可危而忐忑不安。为逃避这种恐惧的生活,他们有的躲到穷乡僻壤之地,有的甚至隐姓埋名、剃度出家。如昭明太子嫡孙萧栋为逃避皇室内部权力纷争,率妻子在京师附近的田园隐居,最后不幸仍被侯景所害。再如萧引为避梁侯景之乱,与其弟萧彤及宗亲等百余人奔岭表,后来宗亲中有一大部分人便留在广东定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享。